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问题,并向社会庄严承诺:“决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学校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突出抓手,坚持问题导向,切实解决贫困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学校副校长李旺达牵头、学工部(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落实,推进“困难学生精准帮扶”落到实处。
5月份,学校成立调研小组,通过发放问卷调查和个别座谈,对我校脱贫家庭学生(原建档立卡)、脱贫不稳定家庭学生、边缘易致贫家庭学生、城乡低保家庭学生、特困救助供养学生、孤儿学生和残疾学生等七大类重点资助对象在获得国家资助后的在校生活和饮食状况进行了调研,组织召开辅导员专题座谈会征求帮扶工作意见,确定了把“增加勤工助学岗位,做到应助尽助,为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解决生活性困难,在教学‘扶智’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扶志’”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工作内容。
加大资助政策宣传力度,提高国家和学校资助政策的知晓率。
资助政策信息发布。把握学生入学前、入学时、入学后等关键时间节点,及时通过宣传栏、专题印刷品、校园网和学校公众号进行信息发布,全面介绍资助政策,发布工作进展情况。开通学生资助工作热线电话。在学校网站及公众号公布资助工作热线电话号码,安排专人值守及时搜集师生意见、答复师生疑问。
调整补充勤工助学岗位,解决勤工助学岗位的供需矛盾。
本着工作必要的原则,调整补充了学校勤工助学固定岗位。目前在学校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图书馆(档案馆)、招生就业处、教务处、学工部、技师学院学工处(团委)、梅岭校区等部门设置勤工助学固定岗位27个,同时还根据各部门临时性工作需要增设临时岗位。
充分挖掘校园潜力,积极与学校超市、学校食堂协商设置勤工助学岗位,并提出“优先使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生活和工作上多给予学生关心和指导、对受疫情、洪涝灾害影响家庭经济状况受到巨大冲击的学生适当提升薪酬”的要约。目前在学校超市设置了3-5个勤工助学岗位、在学校食堂设置50-60个勤工助学岗位。
拓宽校外助学岗位,与校外单位共同搭建素质培养平台。目前,我校与中国建设银行昌北支行共同开展的贫困学生实习公益计划期已正式启动,我校贫困学生可到中国建设银行昌北支行参加勤工助学,工作表现优异的,可优先推荐到中国建设银行昌北支行开展实习工作。
举办免费技能培训,将帮扶学生、助力成长的初心落在实处
为了提高贫困学子的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学工部与实训中心、信息工程学院共同开展面向贫困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培训内容为计算机基础知识和 OFFICE 软件使用,学生考试合格后,可领取江西省人社厅专项能力证书。
截至目前,学校资助政策知晓率大幅提高,贫困学生应助尽助,圆满完成本年度2662名学生的国家助学金评选和申报工作。掌握勤工助学岗位的供需规律,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特长安排勤工助学岗位,帮助90余人解决了生活性困难,阶段性解决了贫困学生的诉求。强化了资助育人功能,从“扶智”入手,实现“扶志”,切实提高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本阶段将帮助20名贫困学生获得江西省人社厅计算机方面的能力证书。
下一步,学校将坚持“我为群众办实事”与日常工作相结合,持续做好国家资助政策宣传工作。举办政策咨询会暨“现场解难题”、资助政策知识竞答赛等活动。持续做好帮助贫困学生提升实践技能工作。开设“助学筑梦课堂”,开展学生文明礼仪、网络技术、行政办公、公文写作等方面培训;组织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获得者参加公益服务活动。持续积极拓宽校外勤工助学实践基地。根据学院实际情况,整合资源,在校园内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尽最大可能地满足极、特困生的勤工助学要求。进一步挖掘社会资源,积极拓展校外勤工助学岗位,明确细化校外用人单位聘用学生勤工助学的要求及程序,加强对大学生参加校外勤工助学活动的管理,持续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预警机制,将学生家庭情况、所获奖助贷勤等资助信息、餐饮信息通过数据库有效整合,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预警机制,从而实现对学生在饮食消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异常情况进行紧急提示,根据提示情况,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能够及时给予干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实现“早发现、早预警、早干预”,从而使学校资助工作变被动为主动。